从参与建筑比赛与展览,积极发掘并延续再生玻璃的生命周期
图片提供:受访者及将军澳广场
城市生活的急速节奏和便利使我们容易忘却环保的重要,但原来我们身边一直不乏有心人,运用自己的专业来为环保尽一分力。其中在推广回收及再生玻璃樽上不遗余力的,是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的黄鋈晖(Arnold Wong)、陈俊宇(Keith Chan)及叶希芃(Stephen Ip)。
「用者为本」是三位建筑师一向信奉的设计理念。于不同建筑事务所工作的他们,会透过参加建筑比赛或展览把信念实践,更从中对钻研再生玻璃作为建筑原材产生兴趣。
经过参与2017年的「绿在湾仔.概念设计比赛」、2019年于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展示《再生玻璃塔》、deTour2020展出《再生.玻.螺.游》,以及今年圣诞运用再生玻璃为南丰集团旗下的将军澳广场设计出富节日气氛的冰屋装置,他们见证了本地玻璃樽回收的挑战与再生技术的发展。
其中在「绿在湾仔」的半透明回收中转站设计,启发了大家反思对废物的固有想法。「弃置废物表面看似再没用途,我们却信废物是有二次、三次生命的。」Arnold 解释道。「我们坚信透过有美感的设计,可以唤醒大众正视减废的必要。」
Keith指出经过那次比赛后,激发起他们要找方法给予废弃玻璃樽更多的生命周期。与位于元朗的香港玻璃再生公司展开的合作,使他们了解到香港每天掉弃过百吨玻璃樽,当中的回收率只达10% ,回收量之低令人惊讶,促使他们更积极地透过参与及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把回收玻璃樽的讯息更广泛地推广给市民大众。
于是在2019年,他们透过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中展示了《再生玻璃塔》— 一个把玻璃樽压碎成微粒机器的缩影版,让参观者亲身体验处理回收玻璃樽的其中一个步骤。玻璃压碎机缩影版将打碎过程完全透明化,贯彻他们要以设计向公众推广回收玻璃樽全民参与的讯息。
次年,他们在deTour2020展出了《再生.玻.螺.游》,首次向公众展示运用本地回收玻璃所设计成的装置作品,由400个形状相同的再生玻璃砖组成,公众更可走进作品内,感受再生玻璃带来不一样的空间感。这次创作,同时示范了制作回收玻璃产品的可能。
来到2021年的圣诞,他们在将军澳广场的冰屋装置,进一步研发出再生玻璃作为不同原材料的可塑性。相比《再生.玻.螺.游》,今次圆顶状的玻璃冰屋选用全透明玻璃砖,压碎后混合树脂于粘接过程中,便可以染上不同颜色,玻璃砖块更薄更通透,达到升级再造的出众效果。展出过后,他们会延续回收物料的第三次生命周期,将装置上的玻璃砖块生产成玻璃烛台。
回顾过去四年研发再生玻璃的用途,他们认为合作单位在技术上的支持功不可没。将军澳广场冰屋装置的成功,早已超出他们预期的成果。「今次再生玻璃砖的环保成份达到75%,成果已很不错。」Arnold说。日后,他们希望研究将再生玻璃推广作建筑幕墙及室内屏风等用途上。
当然环保是全民责任,不能单靠一小撮人的努力。他们认为团队在环保上所做的,只是由下以上的方法,往往不及由政府及社会上较大持份者的推动来得全面。
「香港在回收玻璃樽上较其他地方起步迟,大众的认知不足加上回收事业的回报率不高,经营起来真的困难重重。」 Keith说:「毕竟,地球村是属于大家的,不能单靠几个回收商及社会上部份持份者去承担减废的工作。虽然我们未必要像环保斗士般事事以碳中和或零浪费为目标,但只要大家多行一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了力,已经可以让地球松一口气。」
让孩子从小养成环保的好习惯,是现今父母刻不容缓的工作
作为三孩之父的建筑师Stephen Ip,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环保意识:「我的小朋友分别是六岁、四岁和两岁,最大的两个孩子已开始学习如何把垃圾分类。每逢周末,我们总会把分类好的废纸和铝罐等,拿到屋苑所设的回收站回收。这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日程。」
对Stephen而言,让孩子参与是教育环保意识的重要一步。「虽然地球不会在我们这一代灭亡,但不少预警已透露了更反常的气候与大火会在廿一世纪末发生。当有了孩子以后,想到他们的未来,自然会更想为地球多做点事。」
今年夏天,Stephen一家更做了个创举,就是晚上睡觉不开冷气。「虽然有时真不好受,但原来坚持下来,是可以做得到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