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每種色彩,都存在著不同能量。
我們看到翠綠的山脈會感到舒心;看見天空的蔚藍而感到豁然;望著火紅的柴火光而感到溫暖。自然之色,予我們不同的力量和感受。
那麼本地木藍的藍,又會帶給我們甚麼感覺?
從一粒種籽到幼苗,茁壯長成翠綠的木藍,收割後經過發酵沉澱,轉化出沉穩的靛藍色汁液,將這一抹藍,染在喜歡的物料上,將這獨特的溫暖藍定格。
木藍曾是原生種 粗生產量多
生活館KidsClub自去年九月起,為「自然之色」這項目實驗種植藍染植物,品種選定為木藍,試試種出「香港製造」的本地藍,供給不同藝術家作藍染活動之用。
農夫何叔叔表示,今次分別嘗試用印度種和本地種去種植,看看有何分別。前者是由印度帶來的,後者是去年在南豐紗廠的天台耕地種植後留種得來的。據知藍染植物有四個科種,馬藍、蓼藍、菘藍和木藍。為何偏偏選中木藍呢?「因為俾咩我,我就種咩。」何叔叔笑言,「木藍好粗生,產量比其他藍染植物多。」
木藍的種植周期,在二、三月時開始培苗最佳,在苗盆生長四到五星期後可移苗到田上,種植期需時約三至四個月,適時便可開始採收。每兩個月可採收一次,每年最多可以收夠四次。
原來木藍也曾是香港的原生品種,「知道為何以前農民總是穿深藍色或黑色嗎?因為不易污糟啊!所以以前農民會用木藍藍染衣服給自己穿。」農夫何叔叔笑說。
最重要是不時不種 港印種子誰比誰更強
關於留種,通常非原生種子初到新地方,需時適應,也需每年種植和留種,直到第五至七代,品種才會開始適應新地方的水土氣候。何叔叔分享,十多年前帶來日本月光米回港種,「第一年種,米種還未適應,產量也不特別好。種到第四、五年米種開始適應本地水土,質素越來越好,後來做實驗,將品種帶回日本種,這批米種反過來要重新適應日本的氣候。」
「自六月起幾乎天天下雨,我們沒有額外淋水。木藍相對耐旱,但太濕都會唔靚啦,有機會爛根。」此外,木藍也不用多施肥,何叔叔分享木藍種植到第二個月時,可薄施有機肥,以及在採收第一次後追加一次便可。
種了一年,最終印度種和本地種,那個質素和產量比較好呢?雖然本地種只留種一年,但和印度種相比,種出來的各方面都一樣,因為木藍本身極強旱!「木藍本身適應力好強,所以最終發現不論印度種或是香港種,種出來都一樣,質數、產量都一樣。如本地種第一代都已經適應了,之後都不會差很多。」
何叔叔表示,兩款木藍均會留起少量種籽作留種之用,其後或會每年實驗種種看其適應力,「最緊要是不時不種,咁就會種到最好的出來。」
和伙伴一起參與 盼大家感悟過程的重要
Jenny坐在在何叔叔身旁,一直密密地整理日程和記下Kids Club要處理的事無大小,一邊陪著女兒瓜瓜吃午飯,一邊聽著何叔叔分享,有時也搭上兩句咀。
作為KidsClub其中的創辦人,Jenny表示,不想這事只是「Commit咗幫你種,種完件事就完了」,而是很想整個過程可在KidsClub示範出來,儘管她們只負責種植木藍部份,「若果我們想開缸(藍染當中的發酵過程),但我們沒這個知識,這部份由他們教授我們是否可行呢?」
她們很清楚KidsClub教育的定位是提供一個『過程』,設計的活動都是半年起跳。這次參與種植木藍,從開始到完結,同樣希望所有合作伙伴能一起參與,了解當中整個過程。這是她們的堅持。
在七月時,合作伙伴巨人染來了採收第一次木藍,第一次的發酵和製造藍泥都在這裡嘗試了,能和合作伙伴一起經歷過程,是她覺得很重要的事 。
「生活在香港,其中一個於我的困難,香港是百分百消費性社會,日常生活只可用金錢去交易,這樣的生活狀況會將我們和生活本質完全分隔開。我們看似沒有代價,其實是由第三世界或者大自然環境替我們承擔了。所以當我們有地方有條件可以去做教育,便想用更好的方法呈現。我們雖沒做過藍染,但覺得可以先合作,自會有新想法衍生出來。KidsCIub 的彈性很大,當中有好多空間可以試,這點其實好珍貴!」
分享